557、意大利-第三日·奥古斯特VS本

安吉洛愉快地笑了起来:“好吧,萨缪尔,你真是越来越懂得如何揣摩我了,重新打开外放吧——哦,才4:2,让我们一起听听那个词穷的小鬼会如何应付这场无聊的比赛,一味的向我求助可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而这个词穷的小鬼的应对方法则是——

苏舟:别问,问就是依旧方的一逼。

——这要怎么弄啊?

这没法弄。

随着第二球的开始——当第二球在不知不觉中就即将突破一分钟大关时,苏舟又一次露出了绝望的眼神。

粥很绝望,这解说到底要怎么搞。

苏舟期待着场面可以发生一些崭新的变化,滋生一些奇妙且褒义的化学反应,以让他这个场外人也不得不跟着一起手心发热心脏滚烫,恨不得抄起球拍一起下场!

——当你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场中人一起打球时!这样的兴奋与冲动难道还无法激起你灵魂中的火花吗?!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火花是真的没有的,场中两人的交锋就是那么的好看却不刺激、朴实而又无华——

——你拉球呀?

——我拉过去啦!你记得削啊!

——好嘞!削球这个我擅长!你记得继续打啊?

——莫得问题!拉球而已,是我长项!好了又给你拉过去了,快点快点,再给我削过来啊!

是的,苏舟面露安详,这就是场中局面的真实写照了。

第一球,耗时一分二十六秒,奥古斯特1:0本。

第二球,耗时一分零三秒,奥古斯特2:0本。

第三球,耗时一分四十二秒,奥古斯特2:1本。

第四球,耗时五十六秒,奇迹般地未超一分钟而结束,奥古斯特3:1本。

……

总之,当小比分进行到区区4:2,当一共不过打了六个球时,比赛时长已经直接奔着十分钟去了!

苏舟:嘶——

球迷:嘶——

放到其他的比赛里,这一会,应该是第一局铁定结束、第二局即将开始或已经过半了吧?

苏舟陷入了词穷的困境,然而把场外人拉来救场的方法也不能老用,他甚至都狠下了心,把自己嘤嘤流泪的事迹祭了出去,结果呢?牺牲那么大,却只过了一个球。

嗯,仅仅一个球。

他以为起码能三个球的。

而在第一球之后,解说方画风变成了这样,苏舟必须得没话找话说——

苏舟试图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自己的口吻变得激昂一些:“嗯,不愧是世界第一先生呢,奥古斯特的每一发拉球都这么精彩,肢体动作的力量感与弧圈球的效果都绝了,但是诺依曼先生不愧是世界第一削球手,威胁力那么足的弧圈,在他的拍下也不过是下切一削……”

“……好了,又对板超过二十球了!多么刺激的攻防战啊!球迷朋友们!你们大有眼福了!沃尔夫选手拉的精彩!诺依曼选手削的漂亮!”

“……嗯,不如这样,我来为大家讲讲削球方面的小知识吧!我并不掩饰地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正如我的好友罗德里格斯也曾多次说过,我们两人都对削球深恶痛绝,却也不得不承认削球的强大,而削球这种技术呢,练起来并不容易,上手难度较大,且并不一定能有回报,大多都是被动的防御型取胜………这样说是不是太抽象?换一个具体一点的比喻吧,如果说,一个‘优秀的’非削球手,往往能在世界前十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只有一个‘足够优秀的’削球手,才能在世界乒坛TOP10拥有姓名……”

“削球,恩,削球,顾名思义,就是用球拍的摩擦力切削击球的一种技术。看看诺依曼先生的动作就知道了,和普通击球以及拉球的动作完全不同,与搓球的动作略有相似,削球是在球下落的时候,用胶皮去碰触乒乓球的中下部——挥动球拍的路线大概是圆弧的模样,并非是平直的下切。”

“和又转又快又冲又猛的各类拉球不同,使用削球的打法削过去的球,球速都很慢,弧线都很长,并且削球都是下旋球,也就是说,当接球方去拉这一板削球的时候,会感到这一球很‘沉’,拉起来并不得心应手。”

“具体到个人,虽然也有着近距离削球这种技术,但是看看诺依曼先生的站位吧,远台削球才是真正的大杀器。而且,虽然他的削球动作,看起来似乎都完全一样,但是他其实可以巧妙地将这一发回球控制为‘加了转的削球’和‘不加转的削球’,对于他的对手——拿奥古斯特来说,如果用应对转球的常规弧圈的方式,去击打‘不加转的削球’,活活把球打飞就是最可能呈现出来的结果,不过……”

“……嗯,不过,看看场中的漫长局势就知道了,如果站在球台另一端的球员实力不足,是绝对不可能将一板又一板的削球一次又一次地拉回去的,不足几次就拉球下网才是人间真实,所以,如果削球手的实力远大于另一方,即使这场比赛中有着一名削球手,结束比赛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而奥古斯特是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先生,他们两人又同为队友,对彼此足够了解,所以这种因为不熟悉削球而出现的应对错误、与因为实力不足而拉球下网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在这场比赛中,相对应的,比赛的耗时也就变得不可知了。”

“——哦哦!恭喜本·诺依曼选手!在漫长的四分钟之后!他终于打破了自己的鸭蛋!小比分终于从奥古斯特2:0领先变为了2:1!好了好了我精神了!我来为大家讲讲本大大是如何赢得这一球的!会涉及到一点点的技术要点,不过我会尽量把一切都拆开细分,讲得通俗易懂,接触乒乓球没多久的球迷朋友们也不用担心!”

“与我在上面提到的‘加了转的削球’与‘不加转的削球’相对应,削球手既然能削出这两大类的球,那么也就必须得用削球的方式去回击这两大类的球,也就是‘削不加转的球’和‘削加了转的弧圈球’,而后者就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技术了。之所以说削球这门技术不好练呢………嗯,我这么说吧,基本的正手攻和反手攻,只要身体的协调反应没有太大的问题,大多数人都可以打得不错,在经过了专业的训练、熟练掌握之后,一般来说,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差距。但是拉弧圈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拉的同样出色了,就好像是面对着同样的一道数学题,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解对、能在同样的时间内解对。”

“如果说得具体点——这个分数只是个比喻——熟练掌握正手攻与反手攻的难度是3,掌握反手搓球的难度是4,正手搓球的难度是5,常规的正手反手拉弧圈的难度是6,特殊类型的拉弧圈的难度是7,那么,熟练掌握削球技术的难度大概就可以归到8——削球并不是一门好练的技术,在真正练成之前,没有人可以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在这方面存在天赋。”

“而‘削加了转的弧圈球’就是削球中的最难技术了。在削球的一方接到对手的弧圈球时,乒乓球在触拍之后的向上反弹力往往很大,所以,一个处理不好,削回去的球就很容易出界,也就是说,削球其实是一种很容易把球打飞、打出高球的技术,非常不好操纵。这种感觉有点像不少业余选手普遍反应过的,在正手搓球时,总是容易把球搓出球台——这两者是异曲同工。”

“但是,同样的,一旦真的练好了削球,这门技术的回报也是巨大的,先不说——看看吧,快十分钟了,目前的小比分是奥古斯特4:1领先——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交板数,奥古斯特的跑动、与调动全身去拉球时所消耗的体力是实打实的,但是本·诺依曼呢?他当然也在消耗体力,但是比起大开大合的拉球动作,他看起来是那么的举足若轻,只是跑动到位,轻轻把球拍下切削一下就好了,看起来真的非常容易吧?也确实不怎么耗体力。”

“所以,在不可避免的拉锯战中,削球手占有绝对的体力优势是其一,另一点,就是老球迷们都知道的常识了——”

“削球这门技术,是削球方越削越转、拉球方越拉越沉的。同样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一下的话,在进攻方去拉第一板削球时,拉球的难度是1;那么,在拉第二球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球变得稍微‘沉’了点,所以要用更多的力气与更精悍的技术去拉,难度就变成了1.2;而这样的‘沉’并不会减退,叠加的数字是一个永远向上的加法,‘沉’与‘难度’会随着每一板的交手而不断递增,变成1.4、1.6、1.8、2.0………说到这里,再想想我在刚才提到的体力问题,可想而知,当一名足够优秀的实力派选手和一名足够优秀的削球手对上时,‘耗时’与‘胳膊废了’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这里引用一下《欧洲乒乓》对诺依曼选手的一句话点评吧:他的球太沉了,起重机都拉不起来※——‘越来越沉’是削球的‘共性’,而更可怕的‘个性’是……”

看着本·诺依曼一板将球无比惊险地削到了奥古斯特的左半台尖角——削球本就是一种极为不容易控制小球的技术了——苏舟不由心有余悸地咽了口唾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