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看 > 其它小说 > 不纯臣 >

153、一五三

淡青色的文士袍委顿在地,沈书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袍子上俱是泥水,只好另换上一身,带上陆约,从侧门出去,绕道屋舍背后,另走了一条小路去郑宅。

郑奇五将沈书迎进书房,他不留一人,沈书便让陆约也出去,郑奇五叫了一名婢女,带陆约去花厅里吃茶。

“路子说好了,我找的这四个人,一个叫刁鹤年,大家称呼他刁老四,另外两个都姓苏,在家里一个排行老大一个排行老二,他们俩是早就分家单干的。还有一个,也许沈公子听过,叫卫焱陇。”看沈书疑惑不解的样子,郑奇五耐着性子解释,“我最先找的便是卫家,我才开张的米铺,便是从卫家的盘子里划拉出来的,这一家除了卖米……”郑奇五压低了声音,谨慎地看着沈书说,“也贩运私盐。”

“那路子一定很广。”沈书见郑奇五松了口气,隐约猜测到,郑奇五怕这些三教九流入不了沈书的眼睛。虽然现在还没有都元帅府的人插手进来,但在郑奇五的眼里,沈书做事,打的是都元帅府的招牌。

而红巾军要是上台,对商贾是什么态度,正是商人们还摸不着头脑的事。要是造反成功,将来这都是“官”,是要上赶着巴结的。要是造反失败,上了红巾的船,就是带累家族的大祸。

沈书料到郑奇五这几日一定头发都愁得多掉了一大把,好在他带来的消息不坏,那就是他已经打定主意站到红巾这边了。

“刁鹤年做的是药材生意,有货源,但他一直购入的硫黄便不多,要是乍然买得太多,难免惹人注目。”郑奇五说,“所以我又找了苏家两兄弟,老大有硝石的路子,而且……他同诚王也做过生意的。”

“胆子倒是很大。”跟张士诚也做生意,现在还愿意跟濠州一系做买卖,是个要钱不要命的。沈书思忖道:“跟朝廷有瓜葛吗?”

“瞒不过小公子,他是个有钱就赚的人,正是因为如此,两兄弟才分的家,是开了宗祠,老二带着妻儿从苏家的族谱里自请剔除,另立门户。”郑奇五说,“苏老二就不用担心了,他一直想搭红巾的买卖,苦于没有门路,一听我说,他就很讲义气,不仅愿意出船,还愿意出一笔银钱。”

“那卫家呢?”

“卫姓家大业大,官面上通着大都几位老爷的关系,消息最为灵通。”

这让沈书也有些意外,他沉吟片刻,问:“卫焱陇跟蒙古官员也有关系?”

“公子大可放心,卫家只是挣钱,跟大都的关系也是送钱送出来的,虽然到今天卫家的家底也还厚,却是走了十年的下坡路了。朝廷那面的靠山倒了一个下去,正把卫家现而今当家的老爷急得要死。”

“这四家,我都要亲自见一见。”郑奇五是可靠,但沈书不亲自看过不大放心,毕竟这是一桩掉脑袋的买卖。除此之外,沈书的打算是,至少让朱文忠也出面,给商人们吃一颗定心丸。

什么东西运多少买多少,什么时间要,谁负责打探货源,谁去打通关卡,出钱还是出人,怎么个出法,都得有朱文忠才行。到真的要用钱的时候,朱文忠也得朝都元帅府伸手,最好是在集庆打下来的时候,就把计划理顺。

至于朱元璋会不会同意,沈书知道,他一定会同意。只要朱元璋有心于天下,增强军备,扩充军队,屯粮简赋都是必行之策。

而在沈书自己,更让他觉得势在必行的,是必须提高军队装备水平。固然其中含有私心,与红巾军的大方向,总算并行不悖。

不到傍晚,沈书离开郑奇五的宅子,半途把陆约支去买笔,在街上闲逛。

超过七成的商铺已重开门户,沈书听见脆脆的油炸声,买了一包炸鱼儿边走边吃。粮食越吃越少,但晚稻种下去之后,城里人又有了新的指望。

街面上也更多见挽着篮子出来买东西的布衣,沈书不动声色地边走边看,行人们身上的衣服虽旧,大多洗得很干净。

不少男人把小孩儿也背在肩上,孩子一哭,就买个小玩意儿堵住他的嘴。

这个时辰不少人家当街洗菜,入内做饭,空气里弥漫着炊烟和饭菜的气味,沈书吃个炸鱼吃得肚子更饿了。

前线大捷,不知道纪逐鸢有没有去大吃一顿,他哥还是爱吃,每回到沈书家里吃饭,连碗底的菜汁也要舔得干干净净,常常弄得沈书面红耳赤,生怕他父亲说什么。

现在想想也好笑,仿佛要是纪逐鸢挨了爹的骂,就像是自己挨骂一样。

那时候沈书还不知道几年以后,情形竟然反过来了,不再是他接济纪逐鸢,而是纪逐鸢带着他一路逃亡,为了让他留在伤兵营里养病,不知道挨了多少揍。

最好笑的是,他还一直担心纪逐鸢要趁他睡觉的时候,把他扔了。自己还真是个小没良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