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看 > 其它小说 > 不纯臣 >

129、一二九

许达最后一个头磕下去就没有起来。

沈书看了他一会。

“那张纸条可是你拿走的?”纪逐鸢沉着脸问。

同时,沈书看了一眼许爹,只见老人家面上现出一丝不自在,眼睛片刻也没有离开过儿子。

许达浑身一哆嗦,抬头,否认道:“我那时候都吓坏了,哪儿还记得拿纸条子,还落下了几个钱在铺上。”

许爹木然地张了张嘴,垂下眼睛,重新靠回到椅子里。

没等沈书说话,许达急切道:“二位兄弟真是福大命大,亏得没出事,我就知道,你们俩身边定是有贵人相助。我记得有个蒙古兄弟……怎么没见他?”

沈书笑了笑,将袍襟抖开盖住腿,笑着说:“咱们也是走的水路,从高邮府跑出来,先去的滁州,混不下去了就来和阳讨口饭吃。”

许达讨好地笑道:“我原就看出小沈兄弟是个有出息的,跟咱们可不一样,您是读书人,定然是做了官儿了吧?”

沈书笑而不语,端起茶,对许达扬了扬。当即周敦便把人扶起来,许达坐到椅子里,却只有小半个屁股墩子挨着座位,浑身显得僵硬。

沈书喝了一口茶,语气听着仍是他一贯的和善斯文:“旧友重逢,人生乐事,先才听来的是许大哥,我已吩咐厨房做面来,高大人是杀惯了人,把许哥吓着了。”

许达浑身一憷,呆呆地看着沈书,想问什么又不敢问的样子。

沈书示意他直说无妨。

许达便问怎么高荣珪也在这里。

“不单他,还有好几个高邮的熟人都在城中,事情说来话长。”顿了顿,沈书又道,“高荣珪有两个好兄弟,也跟着一块来的,只是打散了没在一支队伍。其中有一个前一阵攻打和州的时候,因为多嘴到处去说高荣珪在高邮府里的事,不知道让什么人给杀了。”沈书停了下来,把茶碗拿在手上,却不下口。

许爹忙道:“我们都是走投无路,只想混一口饭吃,绝对不会胡说。我儿子如今在老头子船上帮忙,到今日,才识得高大人这一位大人物。”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p; 许达闷不做声。

“从前老爹待我就好,患难相逢,我们两兄弟都记在心里的。”

许爹闻言唏嘘,端看沈书,似乎回忆起旧事,端着茶半晌不下嘴。

这时有人敲门来,门本没关,是郑四送来吃的,两个长得端正的小厮收拾得干净利落,看着比客人还齐整。

许爹老脸一红,颇有些如坐针毡。

“先敬长者。”沈书道。

郑四听吩咐,四碗面都是一样的,切成细片的泡萝卜堆成小山样用青花的小碟子盛了,雪峰上攒一勺子红油,缓缓地向下渗。

一时间厅堂里都是呼哧呼哧吸溜面条的声音。沈书吃得满足,末了还打了个嗝,吃起茶来,一看许达和他爹的神色,许达吃得很慢,许爹则吃得眼睛有些发红。

沈书是知道,在高邮就是吃得好的时候,这么精细结实的好面粉擀出来的面条也是难得,郑四的手艺也很不错,也就是刚到滁州时,在朱文正的府里等安排,朱文正请大家吃的那一顿酒席能媲美。都元帅府里现如今的厨子,还比不上郑四,按说最好的一顿其实该是第一次见朱元璋,马氏也在场的那一餐,当时沈书只顾着不能说错一句话,满肚子的心思盘算,也没吃出什么味道来。

许家父子吃完面,连汤也喝得精光。

“陆约,那两个带人过来的军爷还在?”

陆约回答在门房坐着。

沈书正想让人送许家父子回去,许达忙放了筷子,顾不上擦嘴,说:“江边有事,已不让下河岸去,我们平日是睡在船上的……”

“住口。”许爹沉着脸阻止许达说下去。

“爹,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既然沈家兄弟没事,人家也谢您当日照顾,怎么就开不得这个口了,朋友之间,不就是互相帮衬的。”吃完了面,许达脑子活过来,也不怕了,他是看清楚想明白,这家人是弟弟做主,哥哥摆在一边当镇宅石狮子的。

“许大哥说得没错,有什么难处就说,凡我帮得上忙,一定不会推辞。”沈书笑道。

纪逐鸢没说话,脸色却也不大好看。

沈书倒是乐呵呵儿的,听许达说完,得知这父子一路漂泊,在和阳江边守着一艘渔船,靠老头打渔为生,日子过得甚苦。

许爹不住摇头,连声道:“惭愧,到老了竟还活回去了,连个家都撑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