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 章

到那时,朝廷就可仿照‘万花学院’的形式,在各州府兴办义学,令适龄孩童免费就学(一至三年)。

在校期间,学文习武,教他们识大义,知忠君爱国。

像格物、农耕、商贸等学科,必要精学一科。如此一来,这些孩子毕业后,无论是务农、经商、参军入伍、进入朝堂,还是留在学院继续深造,做一些发明创造,或成为留校教师继续培养人才,于国朝都大有益处。’”

曹辰微微点头:“计划很好,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是……先不说办义学的银钱从哪里来,只说朝中诸位重臣,他们怕是不会愿意看到有这样的学校兴起。

万花学院,因阿然、三星居士不涉朝堂,他们或许不会过多关注与阻挠,就算他们想阻挠,朕亦可坚持己见,一力支持。

但如果真要在全国各地兴建这样的学校,又并不尊孔圣人为先师……”

唐悠然打断他的话,笑道:“所以说,才要慢慢来呀,等万花学院培养出几批弟子,三到五年后,这些学子都已成才,或入朝堂、或入军伍,或深入民间。这些人的成功,自然会带动许多人,影响许多人。不提他们各自的人脉,只说等他们对陛下有所助益时,再说于各地兴办义学一事,受到的阻力必定大大减少。

且,咱们也没说不尊孔圣,儒家虽不利于进取,但它历经千年,几次朝代更迭而不倒,可见其还是很好用的。

我们办学校,只是为了让百姓更明理明智,更忠君爱国。我们只是为了启发他们的智慧,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也方便国家的统一管理。

没有人想与儒家做对,虽然这些学子并不是正宗儒家一系,但他们也不是法家,不是墨家啊?

难道这世上的学问,就非得分个你我,辨个明白。

皇弟治国,难道不是谁好用用谁么?学说不也一样么,以法治国,以儒治民,用各家之所长,为朝廷、为民生添砖加瓦,岂非更好!”

曹辰双眸如电,心情激荡,大笑:“此言大善!”

话音刚刚落下,他忽然又正了神色:“阿然,万花谷要入世么?”

话一说完,曹辰就有些后悔。他这样问,唐悠然不会误会他想将万花学院握在自己手中吧?虽然他的确很心动,但他真不是这个意思。

他自己也知道,有些事情最忌外行胡乱插手,教育大计,太|祖那般人物,都信任三星居士,任他施为,他曹辰自然也有这样的胸襟气度。

唐悠然皱眉道:“入世?在这个世界,万花谷只有我与师兄两人。且师兄已摸到了破碎虚空的边缘,如今也只是压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着修为。他打算等□□的计划落实,学院正常运行,就离开这个世界……”

说着说着,唐悠然有些明白皇帝的想法了,他该是看明白了太|祖对教育的重视,自然对‘万花书院’有些想法。这样一个在未来可以改变整个时代的书院,皇帝想握在自己手中,这无可厚非。

可是,如果真让皇帝插手,那书院最终会走向什么样的未来,就不可而知了?

上有所好,下必附焉!

皇帝曹辰就是再英明,他也不知道未来的发展趋向。眼界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而一个人的格局,自会改变他对事物的判断。

并非说皇帝的格局不够大,而是他看的,还不够长远。

那些在他眼中的奇技淫巧,未来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那些在他眼中不值一提的商贾,甚至会因贸易差额,而促使国王向他国开战。

唐悠然不敢想,真让皇帝插手书院的教育事宜,书院还能不能做到百家争鸣?

唐悠然不想冒这样的风险,她可不愿看到,她与三星居士的一腔抱负,最后付诸流水。

于是她叹了口气,黯然道:“师兄的修为就算再压制,也就这几年的事了,多则五年,少则两年,他必然要离开。

经过这次大战,我对自然的领悟,也越来越明晰。最多二十年,我也要破碎虚空而去,如果能回楚大哥所在的世界,自然最好。再不济回大唐,也能圆了我回万花谷的心愿。”

见她一脸的黯然,说出来的话更是像自己表白,她必不会以万花学院兴风作浪,争权压利。

曹辰叹道:“阿然,朕……”终是让她误会了自己。

唐悠然笑道:“皇弟,先听我说,是我想的太简单了,学院不该以万花为名,若师父知道我将隐世不出的‘万花’用在学院上,怕是要怪我争名夺利,道心不坚了。”

曹辰轻咳两声,真诚道:“阿然,朕真的没别的意思,你莫要误会。朕只想问问,你的师父,其他师兄弟,是不是也能来这个世界?万花谷是不是真有入世的那一天?”

唐悠然微微一笑若百花盛开:“师兄还活在世间,已是侥天之幸,我再不敢多想了。

师兄倒是想凑齐万花七圣,收几个弟子传承万花绝艺,却并不愿万花谷入世,毕竟自万花建派以来,它就隐在秦岭青岩人迹罕见之处。”

曹辰来了兴趣:“哦?关于万花七圣,可是有了人选?”

唐悠然:“目前已确定,花满楼会成为我们万花谷的花圣。妙手朱停或可成为工圣。其余的么,还在寻找中。”

曹辰听了此话,已明白万花七圣都是什么水平了,也就对此不是太感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