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这件事情,荀贞有过和他商量,他对此乃是大为赞成。
杨彪在上书中提出的反对理由,钟繇如想对之进行反驳,不难,但钟繇知道,反驳杨彪这事儿用不着他出马,朝中自会有别人来反驳杨彪的此道上书中提出的理由,遂为避免给刘协造成他和荀贞是一党的印象,影响他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他便徐徐答道:“回陛下的话,杨彪提出的反对屯田的理由,繇愚以为,似有道理。”
刘协问道:“你是同意杨公的意见了?”
钟繇说道:“陛下,何不将杨彪此道上书下到尚书台,着朝中群臣共议。”
刘协想了下,同意了钟繇的建议,就叫杨彪此书下到尚书台,叫群臣议论。
却是不出钟繇所料,杨彪这道上书公布於朝的当天,就有数道表递入宫中,反驳杨彪。
这几道上表分别出自侍中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志才、吏曹尚书荀彧、谒者仆射皇甫郦、光禄大夫贾诩等之手。
其中以荀彧上表中的内容,最得刘协之心。
荀彧在上书中认为,杨彪上表中所提出之“如若屯田,恐惊扰百姓”,实是管中窥豹,以蠡测海,只见一斑、未见全局,只见眼前、未见长远。
他在上书中指出:如果不在许县屯田,那么颍川的这些驻军,他们的日常所需,就得由颍川郡的百姓和附近陈留、汝南郡的百姓来承担,首先,这对三郡百姓,会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尤其对本郡的颍川百姓,负担会更大;其次,众所周知,粮秣转输,在路上的消耗很大,而从陈留、汝南调集的军粮又非得经过转输不可,则在路上的消耗,等於是加大了百姓的负担。
可相反,如果在许县进行屯田的话,那么等到屯田有了收成,最多也就是一年,即明年的时候,颍川驻军所需的粮秣,就完全可以从屯田中来,而不再由颍川的百姓或者陈留、汝南的百姓来供给负担。
不仅如此,不但颍川驻军的日常所用粮秣可由屯田供应,屯田如有多的产出,还可以供应天子和朝臣的一干日常用度,甚至若是再多,还可以存储入库,等到灾荒之际,用之赈济百姓。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