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鲍信烛下劝离洛

鲍信说得很有道理。

只要不除掉董卓,那么京都乱局就是必然。在这种时候,留在乱局中、为人所制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只能束缚自己的手脚,甚至可能会为敌所趁,而若能抽身在外,则便如雄虎脱困、进止随欲,不但对自己有好处,对袁绍也有好处,而至於对董卓,也确实能形成潜在的震慑。

曹操也在屋中。

荀贞先没回答鲍信,而是转对曹操说道:“孟德兄,以君之见,我当何为?”

“贞之,我不瞒你,我要是能走,我也是要走的!”曹操长叹了一声,敲案说道,“只是此时此刻,我却是走不得也!”

与鲍信、荀贞不同,曹操是袁党的中坚,如果他在这个时候离开洛阳,势必会影响他在这个小政治集团中的地位,所以,他虽然也不满袁绍的“胆怯”,却无法像鲍信、荀贞一样能够说走就走。

“如此,孟德兄也是赞成我离开洛阳的了?”

“我赞成你离开洛阳,不过不能就这样离开洛阳。”

<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 />

“此话何意?”

“卿如有意,我明日可面见本初,为卿求一近京大郡。”

荀贞现为左中郎将,左中郎将是朝官,不是州郡官,荀贞如想离开京都,就只能挂印绶而去,换言之,一旦离开了洛阳,荀贞就无官职在身了,虽然还是颍阴侯,可手中却不再有任何的权力,这样一来,所谓“为袁绍强援”,所谓“震慑董卓”,都将成为“水中之月”,不可能会实现,所以,曹操说:你如果同意,我可以请求袁绍为你谋取一个近京大郡的太守之职。

至若为何一定要是“近京大郡”,不必多说,自然是为了“一旦有变,方便应召入京”。

曹操这句话可算是说到荀贞的心窝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