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对我什么的‘行事’有微词?”
“有人说观明公行事非儒家正道,而似如酷吏。”
荀贞对这个批评不当回事儿,当今之世,不为刚健敢断的法家酷吏,难道去当一个如此前颍川太守阴修或如现在冀州刺史王允这样空有声名、而无突出政绩的清谈庸吏?况且再则说了,刚健敢断,换个词儿说就是敢作敢为,这也是优点。
荀攸即看到了这一点,他插口笑道:“先贤云‘敢为天下先’,又说‘事当所为,虽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万人吾往矣’,刚健敢为有什么不好的?此庸人之见也,不值一提。”
荀贞问审配说道:“还有什么微词、批评么?”
“有人以为明公杀伐过盛。”
“噢?此话却是从何讲起?”
荀贞虽然是以军功起家,但评心而论,他的杀伐真的不算“盛”,比起皇甫嵩、朱俊等平黄巾军时动不动便杀俘坑降,摆筑京观,他的杀伐是很少的,可以说是仁厚的。
审配说道:“说的却是明公先前在赵国时逼迫地方大族缴纳粮食以助军用之事。”
荀贞以为批评他杀伐过盛的人说的是他杀的黄巾军太多,却不料居然说的是这件事,他笑了一笑,对这个评价亦是不置一词。他很能理解为何会有人这样批评他,无它缘故,阶级利益使然,同为郡县里的地主大族,看着荀贞在赵国逼迫赵地的冠族右姓,难免会有人兔死狐悲。
荀贞对此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不能直言出来,不能直接说这些士大夫是为了私利,也不能说他不在乎这些人批评,因为毕竟他也是属於这个阶级的,他如果说出不在乎这类批评的话,那么就会给人一个印象:他好像是背叛了这个阶级,那么以后就可能会失去这个阶级的支持,至少是失去一部分这个阶级的支持,所以他虽不认同这些人的这种批评,却亦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