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孩子带小孩子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穆渲等人从来不是好孩子,他们与其说是来当先生的还不如说是过来带着一群大孩子小孩子玩的。
贾代儒本着收纳所有未成年的原则本来要将所有18岁以下的都收进抚孤院,被管家钱有财给劝住,只收了14岁以下的孩子。
其实照钱有财的意思14岁都能成婚了,算不得孩子,可惜他家三老爷不肯再降年龄,他想着十三四岁也能帮着做点事就没有硬劝。
穆渲等人带着大孩子,大孩子再带小孩子,抚孤院顺利运行起来。
正好十几万只鸡鸭要精心饲养,抚孤院一夜之间变成了养鸡场、养鸭场。
小乞儿们丝毫不觉得穆渲将他们当劳力,哪怕最小的张小柱养起鸡鸭也有模有样。在他们看来能像小先生们似的养上那么大一群鸡鸭也是极难得的本事,小先生们教得详细,他们一丝不苟学着。幻想着等自己大了也能养上百只鸡鸭。
他们的认真极大程度上带动了穆渲等人的积极性,以至于其中绝大部分小孩不喜欢学认字都被他们想当然的忽视了。
又过了几天,穆渲让下人们买了些种蛋来开始教小学生们人工孵蛋了,不是他们不教别的,而是貌似这些学生目前只能学会这个,也只对孵蛋感兴趣。
他们人生最大目标就是鸡生蛋、蛋生鸡、子子孙孙永不绝矣。即使认为自己最聪明的德柱也是将学人工孵蛋当成人生头等大事。比起穆渲一众生在福窝子里‘纨绔’,他们年龄小但饱经世事,明白学会人工孵蛋和大规模饲养鸡鸭足以让他们立足。
一直担心抚孤院无以为继的青伯昌和杨镇南观察了一阵后彻底放下心,有那些鸡鸭也不愁抚孤院开不下去。贾代儒是个能为的,三两下就解决了他们认为不可能的事。
不管是抚孤院的可持续性还是广设蒙学堂,其他县里的举人甚至联名过来要求在他们县也设蒙学堂。
青伯昌也不是不识趣的人,大笔一挥,蒙学堂在北郡全面开花。当然,在贾代儒看来远远不够,不管是数量还是类型,都不够。数遍蒙学堂,就没有一家收女学生的。
将抚孤院很是放心的交给了穆渲他们,自己则专心办起了女学。
一回生二回熟,参照贾氏女学弄个简化版也很能吸引一些心疼女儿的人家,女学不仅教识字还系统教导一些护理和育儿知识,跟着听了几堂课的女人毫不犹豫将自家闺女送进了女学。
不过心疼自家闺女的终究是少数,女学的规模始终没能扩大。
贾代儒想了许久,终于明白没有利益驱动很难让人重视女性教育,和男孩不一样,北郡女孩出嫁极早,在一个普遍养儿防老的大环境下很难让人们重视女性教育。繁重的生存压力使他们生儿育女变成一种本能甚至是投资。
或许,在生第一个孩子时他们还能够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生的多了,艰辛的生活早就让他们麻木了。
当然,这么说有些绝对,还有很多为人父母的就是目光短浅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