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现茶有问题以来,她便已在东宫各个角落都派了人仔细留意,数月过去,收获颇丰,倒真让她开了眼。
东宫这些年只有她一个主子,因恐无暇顾及后院,是以宫人并不多。原是为了防止人多口杂,却不想竟教有些人根埋得愈发深了。
若此次事成,她倒不介意全部换一遍。
“这样也好。殿下若不方便,也可借锦衣卫的手去做,眼下这等情况,陛下不会不允。”
晏朝舒展眉心,莞尔看他:“这时候岂非东厂做事更利落?”
兰怀恩亦笑:“不是臣嫌麻烦,是东厂的手太脏了,怕污了殿下清名。”
他在太监堆里滚了这么些年,如何不知那群人明里暗里的龌龊肮脏?时间久了,他有自知之明,自己早已近墨者黑。
再想将自己从中摘出来,却不能了。
所以怎么说也无所谓啊,少一分同情也好,多一分嫌恶也罢。他又不是不知道,晏朝大约从来都不愿正眼看他的。
而他却每每看到那双眼,都会恬不知耻地心头一烫。
“再说罢。本宫还不想将东宫的把柄送到别人手上,锦衣卫我也信不过。”晏朝给了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其中利弊她也都清楚,只是不愿轻易下定论。
“对了,兰怀恩,清馥殿那两个道士,你可知道他们的来头?”她偏过身,左腿自然微曲,极为随意地一问。
“殿下既然开口问臣,想必是已经查过了。背景的确干干净净,无可挑剔。只是……”他刻意顿了顿,眼睛从靴尖移开,“将二人举荐给鸿胪寺丞的一个书生,半月前突然暴毙,死因不详。那书生是鸿胪寺丞的远亲,家在浔州,赶赴京城投亲时路上偶遇两道士,遂向鸿胪寺丞举荐,以求仕途,但后来离京时死在客栈里。”
晏朝一点头,蹙眉沉吟道:“浔州远在广西,何处不能谋生,需得不远万里跋涉北上,到京城投亲?他人生地不熟的,又如何拾得蜀地的道士?三人又是如何走到一路的?这其中蹊跷颇多啊。”
“是。但人已经死了,臣查的时候再没有任何蛛丝马迹。真要派人南下一趟,也的确过于费力。不过臣让人将清馥殿盯紧了,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道士,翻不了什么浪。”
“你在御前向来是尽心尽力的,这本宫自然放心。”她笑一笑,继而眸光暗凝:“你小心些为妙。无事也就罢了,若他们当真敢对陛下做什么,就不必留了。届时少不得还得靠你这身边人去劝谏,金丹毕竟还是药,凡药皆有几分毒性。”
“臣明白。”
晏朝朝外望了一眼,天色已然暗沉,隐约可听几声蛩鸣稀疏。余光瞥见桌角的桂花,忽而叹了口气,轻声呢喃:“……这么快入秋了。”
这大半年一直都忙忙碌碌,变故太多,她甚至来不及喘息。
“是。天气转凉,殿下保重身体。”
兰怀恩望了望她平静的脸庞,复低下头叠手躬身,正欲告退,又想起一事:“殿下,南宫的庶人李氏,快不行了。”
许久未曾听闻李氏的消息,乍一听闻,竟已有些陌生。这过去也只半年,她已从最风光无限的贤妃沦落到苟延残喘的庶人。
不必多想也知,李家的覆灭对她打击有多大。
晏朝将手往桌上一扣,望向他的目光深如寒潭:“陛下可知晓?”
“一个庶人而已,这等琐事自不必报与御前。既然病了,便好好请个大夫过去瞧瞧,若当真病入膏肓,药石无救,那也无法。听天由命罢了。”
他回得轻轻巧巧,一抬眸,将她目光里的冷意如春风化雨般揉碎了纳入心底。
“若当真是琐事你也不必来说与我听。李氏因谋害龙嗣被贬,而后迁居南宫,数月来除却无宠外衣食无忧。而李家满门抄斩时,她在南宫未受半点波及。本宫听闻陛下曾借纳凉之名夤夜前往南宫,与李氏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