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事府与太医院相邻, 皆在长安左门外,对面即是各部衙门。是以冯京墨与何枢一行人也可算作同路。众官吏走在前面,相携回了府衙, 唯有周少蕴寻了借口, 默默落在后边。
不多时, 先露面的却是个吏目。那吏目腿脚倒快, 似是有急事一般,提着药箱匆匆赶路。
周少蕴拦住欲详问, 吏目坚决摇头,口风极紧:“太医院有规矩, 下官不敢多言,大人恕罪。”
“倒是我唐突了。”周少蕴一叹,松开他的袖子, 微微欠身以表歉意,却仍立在原地不肯离去,目光望着来时方向。
等到冯京墨时已过去约莫一刻钟。他一人步履从容, 低着头仿佛在沉思,直到有人拦在身前, 才恍然回过神来。
“周大人。”冯京墨拱手一揖,眉头轻舒。
翰林院与詹事府相邻,说来周少蕴与他还算旧知。只是数十年过去, 一人辗转朝堂,仕途通达;一人死守医术, 建树平平。
周少蕴摆手,又侧身邀他同行。才走两步,周少蕴便开门见山道:“你我之间平素也不需要什么客套话,想必辛元已知我来意……”
他顿了顿, 想起方才那吏目的话,终觉不妥,却还是决意开口:“太子殿下的病,究竟……”
冯京墨放缓步子,语气平淡:“我不便多言,但还请大人放心。我等一同侍奉东宫,总归是盼着殿下好的。”
他平视前方,眼睛盯着那条笔直的宫道,略默了一瞬,自觉口吻有些僵硬,便又侧首,轻叹道:“大人,容我多言一句,无论太子殿下如何,咱们都不该慌,更不能乱。”
“这是自然。”周少蕴明白他话里的意思。他所在的詹事府自然是拥护太子的,向来人心齐整,只是今日拜见的官吏众多,难免人多口杂。
梁禄叮嘱的那几句,他记得清,未必其他人就能守口如瓶。
冯京墨再不作声,只默默走着路。他一个大夫,这些朝堂之事他本不该妄加置喙,指不定哪一句就给晏朝带来麻烦。
两人一路同行,因各怀心事,便也再没有谈论什么。
冯京墨回到太医院时,众太医正在讨论后宫几位主子的医案。
天气还未真正冷起来,素来体弱的几名嫔妃已先有征兆似的病了起来,大多是经年累月积滞下的沉疴,难以根治。众人议论半晌,连连叹气。
冯京墨见此情景,招手唤来旁听的吏目,悄无声息地退出去,低声问他:“出诊的医案可呈交上去了?”
“刘院判去西苑为陛下看诊了,没有您的吩咐,小的没敢做主,便先压着了。”
冯京墨一点头,拍拍他的肩。他亲自收的小吏目,还算机灵。又朝内一努嘴:“里头眼下是什么情况?”
那吏目便掰着指头一一道来:“……西宫的李老娘娘头风发作,景阳宫的钱昭仪心悸难眠,和嫔娘娘是上个月得的肺痨,已挪出宫休养了,太医仍定时去诊脉,近日说是快不行了,连跟前的宫人都不愿意贴身服侍。还有其余两三个位份低的主子是风寒这些小病……哦,对了大人,九皇子近几日高热不退,几位太医直叹气,恐是凶……”
他猛觉不该妄言,连忙又噤了声,将头一低,不再说话了。
堂内议论声此起彼伏,无人注意到他们。冯京墨凝眉,也不斥责他,随口又问:“可禀到御前了?”
皇帝子嗣本就稀薄,皇子行序虽也排了十几位,但夭折的夭折,多病的多病,在世的不过半数。
“是。陛下遣太监去看过。静妃娘娘哭得泪人一般,可半点法子也没有。”
冯京墨目色苍然一瞬,抬眸忽见一小吏拿了一卷医典正欲进去,便顺手接过书,也一头扎进众人的议论中。
太医院设有院使一人,院判两人,其余御医、医官、医士、吏目等人员无定数。
院使医术精湛,但年事已高,今年年初递了数道辞呈,皇帝皆未点头,只叫他好生静养,平时太医院内事务也尽数由院判暂且代理。两名院判中有一人奉旨前往南方,仅剩刘院判留在太医院。
眼下刘院判尚未从西苑归来,众太医各抒己见,起初还一本正经地商讨,至最后已争论起来。一张嘴不够用,索性笔墨来凑,一人一个方子,几位年轻气盛的太医剑拔弩张,辩得面红耳赤,险些要打起来。
末了,忽有人注意到冯京墨,随意问了一嘴:“冯太医不是去给太子殿下问诊了么?我瞧着那太监火急火燎,情况如何?”
“难说。”他给了这么一句,顿时将众人的目光吸引过来。
“待刘大人回来再说。”
众人更为惊奇:“还有什么病是你冯太医治不了的?不妨拿出来给大伙瞧瞧,集思广益嘛。”
冯京墨摇头轻哂,将手中的医典递给另一名太医,又搁下笔:“诸位好意我心领了,只是这却不是医不医得了的问题。”
他在太医院向来惜字如金,这话又叫人听着有些傲气在里头。众人悻悻散去,识趣地不再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