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朝不免有些意外。她知道宁妃一直惦念着母后,但给皇帝说这些做什么?宫里人尽皆知,皇帝向来不喜温惠皇后。
她还未说话,皇帝已自顾自继续道:“谈到你母后,倒叫朕忽然想起来……你在宫外六年,朕一直以为,你回宫后是要心存怨恨的。”
皇帝看向她的目光平淡里掺杂了些复杂的情绪。晏朝垂着头,原本到嘴边的话又咽回去。
许是方才在外面站得有些久,至现在嘴唇还是干涩的。她一时神思有些恍然,不知该回些什么。
她能怨什么呢?于她而言,身份摆在那儿,每一份真挚的爱都像是施舍。她如淋甘露,也小心翼翼。
无论是在崔家还是宫里,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难处。她没有选择,只是清楚无上荣耀的代价,甘之如饴罢了。
晏朝的语气温和而恭敬:“儿臣或有遗憾,但确无怨恨。无论是父皇,母后亦或是宁妃娘娘,都很好。儿时听先生诵词,有一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虽不合时宜,却也极其有理。”
皇帝没有追究她不着调的比喻,只低低念了一声“不如怜取眼前人”,似有一缕无声叹息。
晏朝才不会自作多情地以为他又动了什么恻隐之心。于儿女情长上,皇帝珍惜的确实寥寥无几。
“朕听说,你一直在查温惠皇后的死因?”皇帝这下一句话甫一出口,已硬生生将她的思绪拽回现实。仍是平和的口吻,但她分明能听出来几分淡冷。
晏朝心下惊的是,她暗中查探一事知晓的人并不多,一切皆小心谨慎,可是皇帝又是如何知道的?
她应了句“是”,心底已翻出来解释的说辞,然而还未等她开口,皇帝又问:“查出来什么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晏朝摇头:“没有。”
“不必查了,”皇帝再开口时已是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当年的事既已尘埃落定,再大张旗鼓地追究无甚意义。”
这是明确表示不许他她查。但同时更坚定了她觉着其中有蹊跷的直觉。可笑的是,皇帝这算是在掩饰什么吗?
即便是那几名太医的死与他无关,可崔家离京,是他亲自下的旨意啊。
然而此时为此事惹得皇帝不快并不是什么好事,她低眉应了句是。
皇帝的目光一直在她身上流连,带着探究的意味。他以为她会出言辩驳,但她的沉默令他心里没由来地一堵,瞬间觉得有些无趣。
皇帝来是因着杨仞那些劝谏,这几日忙得很,从宁妃那里出来终于抽出闲暇过来看看。不过晏朝病已经好了,大约也不需要这份迟来的关爱。
他也没问病情,默然端起身旁的茶抿了一口,七八分烫,正正好。
“现如今的东宫的确太过冷清了。当年昭怀太子在你这个年纪时,斐儿都会走路了。朕知道你不近女色,可堂堂东宫倒不至于连个通房妾室都没有,子嗣还是很重要的。”
“儿臣才能不及兄长,更不敢耽溺美色以误大事,”皇帝突如其来的催婚令她脸上不禁一热,浑身有些不自在,强自忍着回道,“且儿臣年轻,成家立室不急当下。”
她想着,皇帝偶尔会驾临信王府,在那里大约是欢欣的,儿孙孝顺,其乐融融。
皇帝捏着手里的杯盏,静静道:“开年你也都二十了,在民间已是弱冠之年。”
“是。”不过她的冠礼办得早,当时潦草到记忆模糊,半分也没放在心上。
“朕原同宁妃商议过,孟淮之女堪配太子妃之位,可现如今她守着重孝,只能作罢。来年再从长计议罢,你若有中意人选,也可来告诉朕。”
听皇帝这样说,晏朝只得先应了声。所谓的和宁妃商议,大约不过是她在一旁听着而已。宁妃才不会附和太子妃人选。
皇帝搁下茶杯时没放稳,一旁的计维贤伸手去扶了一下,轻微的叮当响声在殿中显得尤为清晰。
计维贤复又立好,看着这气氛心底不由得感慨,难怪皇帝不喜太子,他在信王府时可比这热闹多了,信王总会找些新鲜玩意儿讲给皇帝听,哪怕是一些寻常琐事。
然而皇帝却很爱听,信王有时像个孩子一样。
“兰怀恩在外头?朕方才进来时仿佛看到他了。”
一提及兰怀恩,便连计维贤都打起了精神。
“是,父皇要传他进来吗?”晏朝问。
皇帝“唔”了一声,却没应是或不是,只说:“天色不早,朕便回乾清宫了。你既身体痊愈,明日除夕夜宴切勿缺席。”
“是,儿臣恭送父皇。”
她起身,跟着皇帝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