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看 > 都市言情 > 求生三国 >

第428章 惹事的孔融

是一只能说话的鸟兽罢了,就像狗吃了一只狐狸,一只狐狸吃了一只鹦鹉一样,没什么奇怪的。

孔融还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孔融又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

这一番话被散播出去,立即引起轩然大波,这样的“毁三观”言论,当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徐州学院的学子们几乎是一边倒的声讨孔融。

周仓听说以后直皱眉,孔融这是吃错了什么药,还是因为不甘寂寞要吸引人的眼球。这种一边倒式的声讨,不是周仓想要的辩论,可是该如何修正呢?

周仓将周冲招来,让他秘密选一些机灵人以学子身份,或进入学院或在酒肆之中,参与辩论,但辩论的内容要改,要抛掉孔融的言辞,也不要将矛头指向人,要针对事,周仓设计了三个题目:

其一,在危机时刻,为了生存,为了江山,能否吃人?毕竟周文王吃过自己亲儿子伯邑考的肉羹,晋文公重耳吃过介子推的大腿肉。

其二,管秋阳吃掉同伴,是不是在危急时刻就要先保住官僚和士族呢?普通老百姓生命

的价值不如一只禽兽?

其三,论孝,何为孝?

涉及到孝的典籍实在是太多,论语中出现孝的就有十四章,而子曾经曰过的就有六章。曾子论孝、荀子论孝、孟子论孝,还有《孝经》。其中,阐述比较全面的一是《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二是赵岐写了《十三经注》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