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刚刚结束一天,袁涣就兴冲冲的来找周仓:“主公,恭喜主公贺喜主公,徐州又有大才。”
难道说今年的头名会出在工程基建科?周仓高兴归高兴,心中不免嘀咕,这是不是巧合?连续两年治政、经学都没有拔尖人才,反而出在别科,这是因为徐州的发展重心放在经济方面造成的吗,这可与社会大环境不符啊,不知道朝中的人又会说什么闲话。
“此人才识渊博,经、理无一不通,才识尤在我之上。后生可畏啊,难得此人偏偏只有二十三岁,还生得一副好相貌、举止儒雅,是读书人,但做派却不像读书人。”
“你且说说此人姓字名谁,又是哪里人士?”
“此人姓葛名均,二十三岁。虽来自荆州,但却是徐州琅琊人。”
葛均?先有一个韩悦,后有一个葛均,都不见史书上有记载,难道说真的是高手在民间?是被历史埋没的人物,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又被挖掘出来?那运气未免有点太好了,并且有一个,有两个,就会有三四个甚至千百个,周仓越想越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等等,不对!周仓从自己的臆想中醒过来。不可能会有这么多的杰出人才在史籍上一点记载也没有,韩悦是商贾不入史籍是有可能的,葛均是由才能的读书人,不该默默无闻。来自荆州,却是徐州琅琊人,二十三岁,擅长工程,葛均?
这哪里是什么葛均,分明是诸葛均!诸葛亮的亲弟弟!五岁的时候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徐州投奔袁术。
袁涣还想将笔试的试卷启封,看看头名到底是不是葛均,被周仓制止。若葛均真的就是诸葛均,那根本不需要看。
现在摆在周仓面前有三个问题,一是核实葛均的真正身份,二是若真的是诸葛均,他为
何要化名来参加大考,三是若是把葛均作为头名,那赵昱和刘政这些治经做学问的会不会有歧义。
“我记下此人,袁先生暂且回去,不日就见分晓。这几日你不便出面,让学生们多与葛均切磋,请他至学院和各处参观。”周仓掏出令牌递给袁耀。“如果他想去华佗先生那里,你也可带他去。他不是琅琊人吗,可以问他想不想回乡访亲,总之这几个月想办法让他留在徐州。”